首页 > 资源介绍

军台遗迹

时间:2022-04-05 12:05:44
浏览人数:2674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古商道遗址.png图一:古商道遗址


啕南营戏楼正立面图.png

图二:啕南营戏楼


察汗陀罗大店遗址.png

图三:察汗陀罗大店遗址


哈柳图台土城遗址.png

图四:哈柳图台土城遗址



军台遗迹


一、基本描述

清代军台,是集传烽报警和邮政驿站功能于一体,呈树状分布的防御、管理体系,为往来差遣、紧要事务、速于接应之设施。既是交通站,又是兵站。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理,沿路各地府、州、县长官也行兼管。

《清史稿·地理》“内蒙古驿凡五道”记为“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为一路,计五百余里,设五驿”所记站道,为阿尔泰军台初段。其中现张家口境内有头台至五台五站,分别为头台(崇礼区石嘴子乡接沙坝村)、二台布尔哈苏台(张北县油娄沟乡大山尖行政村二台蒙古营子自然村)、三台哈柳图台(张北县海流图乡土城子村)、四台鄂拉呼都克台(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子)、五台奎素图台(尚义县大营盘乡五台蒙古营子)。

军台承担内地与边疆的物质输送功能,尤其承担对官商保护和补给。旅蒙商每年三月份自口内出发,往往耗三个月时间始达目的地,九月中旬返回,至内地已十月、十一月。途中逐水草而行,行旅极为艰辛。但为利益所驱动,故络绎于内地、蒙古者不绝。蒙古各地也是遍布来自内地的商人,以致有“苟有十数户之蒙古部落,周不见行商者之天幕瑰然存焉为降低运输成本,利用台站之便,便利行途。


二、历史沿革

据《蒙古民族通史》载,清代,以京城为出发地,通驿内蒙古有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五条驿道,通往蒙古各盟旗、各卡伦。从张家口通往西北的各驿站,驿路最长,分叉及到达的边陲地点也最多,因清初这条站道主要功能为传递西北军情战报及运送军需物资服务,而被称为军台,即著名的阿尔泰军台。整条站道穿越阴山,纵贯南蒙、北蒙,直抵外蒙古腹地,是有史以来线路最长、辐射地域最广的驿路。全长6280里,设有七十八台。以阿尔泰山得名。

张家口是通往察哈尔蒙古站台的交通枢纽,是整个台站网络中的主干。据《清史稿》载,“自察哈尔而北,而西北,而又西,迄乌里雅苏台,共置四十八台。自张家口迤西,黄河迤东,设台三百四十四座,自张家口迄山海关迤西,设台四百十七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独石口至浩齐忒,置六台;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置五台;自张家口至归化城,置六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自张家口路四子部落尽处起,置十六台。康雍时期出兵西北,阿尔台军台驿道在内、外蒙古境内几经更改,直至乾隆年间才基本固定下来,而张家口作为驿道的起点地位始终没有改动。

自张家口至阿尔泰大站二十九,腰站十五,共四十四站。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在张家口设阿尔泰军台署,管理张家口至阿尔泰军台事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兼管张家口驿传道署和赛尔乌苏驿传道,张家口驿传道分管第一至第十五台,赛尔乌苏驿传道分管第十六至二十九台。同治十年(1871年)又令蒙古各台,自张家口至八台,以察哈尔都统管理。

《口北三厅志》载,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阿尔泰军台署,驻张家口。管理张家口至阿尔泰沿途军台事务。设张家口司员一人,笔帖式一人;随关防笔帖式一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二月,添设副都统一员,专行管理阿尔泰军台署,设总理军站事务总管一员,副总管一员,张家口驿传道一员,俱驻扎张家口。清末民国初,军台逐渐废弃。


三、相关遗存

1、古商道遗址:位于崇礼区石嘴子乡五十家子行政村黄土坝子自然村东北,古茶道遗址北距草原天路172米,西南距水泉坝村736米。坐标为N41°2'28.60",E114°51'37.04",海拔为1501米。1917年北洋政府时期,张家口商人顾宝经等筹建张家口泰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初,公司组织力量勘探、设计、砌凿而成上坝的重要通道。由张家口出大境门北行,经朝天洼、察汗陀罗,从五十家子北边的黄土坝北上,该路段总长60里。后因在此路不远处修建了张库公路,此路遭废弃,解放后的简易公路改线,也没有利用此段,保留至今。目前东、中、西三段保存较完整,依山而建,南北走向,残长合计597米,宽2.1—2.8米,呈S型,商道两侧山石上修筑时凿刻痕迹十分清晰,路面由大小不一的毛石铺成,车辆磨痕清晰可辨。


2、啕南营戏楼:位于崇礼区高家营镇啕南营村南,建于清光绪年间,坐东朝西,坐标为N40°55'16.5",E114°56'38.3",海拔899米。后硬山接前歇山卷棚定式建筑,面阔三间8米,进深四间8.8米,四层条石砌筑的台基高1.2米。

啕南营村戏楼建筑设计构思巧妙,前檐用大阑额,大阑额角部装饰木雕四爪腾龙大雀替,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造型别致。檐柱金柱减柱造法。檐柱方形做海棠线角,柱础石也随之为方形做海棠线角,柱础石外侧一面做开光浮雕松树花饰。台口两侧有抱鼓石互对,抱鼓石后接石雕望柱栏杆,栏杆立柱上下用卯榫结构,并用铁楔固定,做工精细。台口檐柱之间有石雕槽形下槛,槛石之间立小望柱联接,向外一面均浮雕二龙戏珠,珠为“寿”字瓦当形,纹饰繁缛,雕凿细致。与之相对应的大阑额上安有拨掉,为安装护板机关。另外,木雕、石雕、砖雕技艺精湛,是张家口古戏楼中的精品。

啕南营,因陀罗庙而闻名,庙宇遗址现无从考察,这里曾经是茶叶之路(张库大道)兴盛时,从大境门出发中线上的第一站点。当年,啕南营商家云集,街市繁华,有“二张家口”之雅称。陶南营戏台就是商队胜利回来时,庆祝演戏的地方。


3、察汗陀罗大店遗址:位于崇礼区石嘴子乡上察汗陀罗台西南146米,俗称头台,汉译“白头岭”。清代末任伊犁将军、重要的竹枝词作家、光绪帝和珍妃堂兄志锐的《廓轩竹枝词》中《察汗托罗海·第一台》中述:“察汗托罗海得名,白头岭上赋长征。居民慕化犹中俗,半畜牛羊半事耕”。车马大店遗址为万里茶道上供旅蒙商休息打尖之处,南距大境门20余公里。大店近似方形,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南北走向,坐标为N40°58'44.81",E114°54'38.14",海拔1025米,遗址南、北、西三面临山。遗址内现为耕地。残存墙体高0.6—2.1米,厚度0.55—0.6米,南部和东部保存较好,东北角为遗址出入口,宽7米,遗址东墙外侧4.1米处有一眼老井,直径为0.8米,依然使用。村东南500米有百年柏树一株,曾作为古道商人的航标及寄托情怀的场所。


4、哈柳图台(三台)土城遗址:位于张北县海流图乡大土城村北,俗称三台,汉译“有水獭之河”。志锐的《廓轩竹枝词》中《哈柳·第三台》中述:“车声轧轧势如雷,十里黄尘滚不开。章盖昆都迎道左,喧传已到哈留台”。坐标为N41°17'12.21",E114°25'24.75",海拔1343米。遗址南北长471米,东西宽455.8米,面积约214682平方米。现南、北残存土城墙,东、西城墙消失。南城墙保存比较完整,残高2—3米,宽18—20米,中间辟一宽约8米的城门。北城墙残高1.5米,宽约10米,坍塌严重,墙体中开一上宽1.5米,下宽0.5米的梯形状水泥灌渠。城址东、北、西三面为耕地,南城墙紧靠大土城子村村民房后墙。城址西北为安固里淖。村落南门外是牛车和骆驼道,沿三台坝上坝通往,尚义县四台蒙古营及五台蒙古营子。

古树、水井和敖包在当年旅蒙商走后草地的行途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古树作为茫茫草原与戈壁的航标,指引方向;水井是商人旅途中必不可少的水源补给地;敖包是草原人民心目中神灵的象征,商人在此献上哈达,祈祷平安,以求心灵慰藉。


四、价值评估

军台遗迹中包含了道路遗迹、食宿遗迹和精神生活场所。对于研究清代、民国茶叶之路的走向、经营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清代中前期皇商控制商道经营权,为获得政府支持和军队的保护,皇商基本沿阿尔泰军台往来漠北及内地,民商为获得基本给养补给和安全保障也走此线。其中古商道遗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中国公路交通历史及茶叶之路运输方式的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戏楼则是商道繁荣的见证,也是张家口民俗集中展示的地方。大店遗址和土城遗址为研究坝上地区城址建制、沿用、社会民生、民俗提供资料。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2410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