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介绍

鸡鸣驿城

时间:2022-04-04 19:39:44
浏览人数:1288
字体:
打印
分享至:

鸡鸣驿城1.png鸡鸣驿城俯瞰图


鸡鸣驿城


一、基本描述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明朝时为加强对蒙古作战,在此建驿、筑堡,城内设有防守指挥署,属万全都指挥使司。清代以后,单设驿承署,万里茶道兴起之后,这里成为一处重要的补给修整的场所,一直沿用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城墙高8—12米,底宽8—11米,上宽3—5米,顶部设垛口、女墙及排水设施。全城周长1891余米,城内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设东西两门,上设门楼,门外各设挡水墙。四面城墙上分布有4座角台、26个墩台。古驿道由南城墙外径行,沿古驿道分布有多处传递军情的烟墩。城墙上分布有玉皇阁、寿星庙、魁星楼等建筑遗址。城内沿城墙有5米宽的环城道路和 5处登城马道。城内有原南北走向街道2条、东西走向街道3条,城内还分布有驿馆、驿学、驿仓、杠房、驿丞署、商铺及关帝庙、财神庙、城隍庙、龙神庙、普渡寺、白衣观音殿、文昌宫、泰山庙等多处古建筑,它们均为硬山布瓦顶的小式,多数寺庙建筑内保存有壁画和碑刻。

随着万里茶道的兴盛,鸡鸣驿城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在茶路兴盛前以邮驿功能为主的驿站,之后成为以商贸功能为主的集镇。鸡鸣驿城是我国现存保护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驿城,被誉为“中国邮政博物馆”。


二、历史沿革

据《宣府镇志》记载鸡鸣驿最早建于元代,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其所处驿路,早在先秦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是为连接平原地区与西北高原的咽喉孔道,驿城更可谓是极冲之地。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曾在鸡鸣山下设置“站赤”,即驿站。

明朝为加强对蒙古作战,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鸡鸣驿,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防守指挥署,属万全都指挥使司,是明九边长城防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隆庆议和后,随着蒙汉关系的缓和,宣府设茶马互市,蒙汉双方的贸易往来频繁,边境安宁,鸡鸣驿的军事作用逐步削弱,转而以承担官方贸易的接待转运功能为主。

 清初,鸡鸣驿仍为军驿,设站兵150名。清代一统长城内外后,由于鸡鸣驿处于中原去往蒙古地区交通干道的要处,为满足来往商旅的顿宿之需,私人经营的车马大店、茶房、酒肆之类随之出现。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政府设驿丞主管鸡鸣驿站事务,设释垂署,皂隶、馆夫、马牌子、兽医、马夫、喂养夫、扛轿夫等额定114名,释马84匹,统归县派的择承管理。设把总署,额定马步守兵31名,由一名把总管领,只负城守之责,上隶宜化镇城守营。兵、役分家,释站脱离军管,标志着鸡鸣驿正式由军驿转化为民驿。同年,清设阿尔泰军台于张家口,正式建立通行外蒙的台站交通,不久此路成为通行俄国的商贸正线。随着张库恰这一国际干线(即万里茶路)的畅通无阻,外交使团的往来,国际商贸的开展,鸡鸣驿城的商业日益繁荣。由京杭大运河运至张家口进而北运蒙古的商品,尤其19世纪后大批的茶叶经由鸡鸣驿滚滚北上,商业运输和国际信使往来频繁,驿吏、官员、商旅络绎不绝,鸡鸣驿成为万里茶道上一处重要的补给休息之地。同时,驿城的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成为商家发聚之地。据城内现存碑刻记载,仅以文昌庙、城隍庙乾隆碑刻布施名单显示,乾隆年间城中就有永丰当等六家当铺,恒定号、双和号等九家商号,万和店等四家作坊店铺,另有车马店、茶馆等。当时南官道两旁,商号、货栈、当铺相连,酒楼、茶肆、车马大店充盈城之内外,信使交错,商旅如鲫,驿务繁忙,鸡鸣驿出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察哈尔省设邮政局,鸡鸣驿遂废去邮传之用,成为单纯供商旅使用的民驿。随着万里茶道的衰落,鸡鸣驿也日趋萧条。宣统元年(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驿运停废,鸡鸣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三、文物遗存

驿城署:驿城署是管辖全城的政务机关所在地,为清代驿城核心最高行政官员驿丞及其吏属的办公之所。位于前街北关帝庙巷西侧,占地面积1037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门临街,其后为三进四合院院落布局,再后设花园。现驿城署仅存第三进院落的门楼、正房及后花园,沿正房西山墙北行即可到后花园。门楼面阔一间,进深两柱三檩,硬山布瓦顶建筑,前檐柱间施两扇板门。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六檩,硬山布瓦顶建筑。《宣化县志》 载:“鸡鸣驿驿丞,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皂隶二名,工食银一十二两;馆夫二名,工食银一十二两。”,管理驿站中商贸往来。

关帝庙戏台:城内东侧,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柱六檩,前出廊,硬山布瓦卷棚顶。明间两金柱后移,金柱下施木隔断,将室内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演出,后台化妆。在这里进行的戏曲表演等曲艺活动,对旅蒙商人来说是乡土情怀的寄托所在”。

财神庙 :位于头道街西端路北,两进院落,240平方米,门楼悬挂“异性同心”匾额。用刘关张三兄弟的故事告诫人们只要同心协力,异姓兄弟同样可以成天下大事,得天下财富。财神庙中的壁画,采用沥粉贴金工艺,金碧辉煌,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精典之处在于,东西方各国使臣带着各自国家的奇珍异宝朝拜中国财神的描绘,从另各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当时鸡鸣驿的繁盛景象,和当时中国社会曾经有过的辉煌。

当铺:在头道街和西街的交叉路口,硬山布瓦顶周围加建围廊,造型很别致,64 平方米。属双面当铺,两面临街、两面开门。属于当铺经典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的真实写照。

马家店:位于东城门的车马大店,土坯墙,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属于日杂、住宿兼营的店铺。


四、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驿站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畿辅通志》卷四十三“驿站”条曾经载:“驿传,所以通朝廷之政教者也,言传号涣而万里奔走,其事甚重,其费甚烦。”而京师附近的驿站地位尤其显赫,鸡鸣驿在历史上正是京畿地区地位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号称“极冲”,经过历史洗礼,成为目前这一地区硕果仅存的一座驿城,同时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邮驿建筑群。

    鸡鸣驿城的城墙,城门和大量的文物建筑主要是明清所建,集邮驿、军事防御、居住、商业、文教、宗教活动于一体,功能完备,建筑类型复杂多样,附属文物和相关文献遗存、民间传说丰富,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邮驿的历史信息,同时也是河北关外地区乡土生活和地域文化的直接见证和物化形式。明清以来,鸡鸣驿成为中国社会邮驿、军事、交通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是古代邮政史、交通史、建筑史、城市规划史、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工艺美术等各学科不可多得的研究范本,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其综合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2、艺术价值:

鸡鸣驿作为一座驿城,突破了普通驿站的格局局限,以“城”的形式出现,规模宏大,同时在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和壁画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鸡鸣驿的建筑艺术成就尤为高超。城中街道的布局不拘一格,空间进退开盍,极富情趣,两侧建筑错落有致。不同的街道在交接转弯处和尽头均考虑设计了对景建筑,行进其中,可让人充分领略到古代城镇布局的巧妙。各类建筑均具有自身的特色,如城门的高大雄奇,衙暑的威严堂皇,马号的宽敞气派,文昌宫的静谧肃穆,龙神庙的热闹亲切,商号店铺的便利,民居大院的舒适,无一不是古代建筑工匠的艺术结晶。

建筑多以院落形式组成,尺度不一,既有永宁寺驿馆这样连续多进的庞大院落群,也有普通民居三合院式的独门小院,形态各异。城中的城隍庙和泰山行宫等处原来均设有庙园,与殿宇建筑相配合。单体建筑造型非常丰富,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等形式,门窗式样古雅,正房、厢房、门屋主次分明,更有戏台、楼阁等特殊的建筑类型。一些建筑的设计颇见匠心,如头道街与西街交叉路口处的一座面铺,就在硬山四周加上围廊,形成了类似歇山屋顶的独特造型和开敞的空间效果。

城内宗教建筑曾经多绘有壁画,例如目前所存的泰山行宫以48幅壁画来描绘碧霞元君修道的经过,画工精细,造型生动,色彩明艳,另加上诙谐独特的三句半式的说明文字,堪称绝品。龙神庙中的沥粉贴金壁画金碧辉煌,更显示出浓重的民俗情趣。这些壁画作品都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艺术价值极高。


3、科学价值:

鸡鸣驿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充分体现邮驿功能和便于军事防御、宜于居住的规划设计上。

全城围绕邮驿功能,因地制宜,不求对称,布局分区极为合理。军政首脑机关位于主干道中心,主要的店铺分布于干道两侧,驿馆位于全城几何中心位置,马号临近驿馆,驿仓位于东北,管理、住宿、换马、粮草供应、辅助服务等不同设施彼此响应,联系方便,极有条理。同时驿城本身紧贴南面的驿道,并随驿道的形态向西北倾斜,城内的主要的设施也相对偏南,表现出一定的向路性,还在环城墙内侧设置环形驿道,充分满足了古代邮驿方便快捷的功能要求。

驿城同时兼有军事堡垒的性质,因此在军事防御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城墙上马面、垛口、射孔的布置均经过精心设计,便于有效防守。同时有多处马道可以登上城墙,便于战时集合士卒组织防御。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2410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