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印记与故事,而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100号的南阳府衙,便是万里茶道上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瑰宝。
南阳府衙不仅是茶道商贸、交通、安全等活动的综合性管理机构,更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修葺与增改,是清代215个知府衙门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南阳府衙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现存房屋140余间,坐北朝南,建筑格局呈中轴对称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建筑美学。
南阳府衙从大门到影壁,再到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以及后花园,每一处无不透露着古代官署衙门的肃穆与庄严。
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大门是南阳府衙的出入口,为硬山式建筑,三间五架,屋架为中柱造,屋面覆盖着灰筒板瓦,脊饰吻兽,显得古朴而庄重。大门两侧,东、西撇山有影壁,内端接大门山墙,外端轴线对称,不仅增强了府衙的庄严肃穆感,还起到了遮挡视线的作用。影壁东、西墙体内嵌立的7通石碑,更是记录了府衙的历史变迁和重要事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仪门距大门26米,是进入府衙内部的重要门户。跨过仪门,便来到了大堂。大堂是南阳府衙的核心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东西两侧各有一耳房,与大堂共用山墙。大堂前廊宽敞,两端山墙各开一穹顶门洞,与寅恭门东西厢房以及廊房相通,形成了府衙内部复杂而有序的交通网络。
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寅恭门为二堂之门户, “寅恭”典出《尚书》“同寅协恭”,意为同僚协力事上。寅恭门与其东西厢房、东西配房和两侧的廊房组成了府衙的第四进院。
二堂,也称“思补堂”、后堂,是衙署中处理一般公事的处所。规模仅次于大堂。二堂东西稍间由于和次间有室内山墙隔断,自地面至屋顶高达 8.2 米,窄而高耸。
现存南阳府衙二堂重建于清初顺治年间,重修于道光二十七年 (1843年),清末知府傅凤颺也曾葺残补缺,加以整修。
内宅门是府衙的第六进院落大门,三堂称“燕思堂”,是知府处理内务的办公场所,具有明显的南方建筑风格,与南阳府衙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南阳府衙不仅是一座古代官署衙门,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风貌与变迁。如今,南阳府衙已成为南阳市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它不仅是南阳市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与骄傲。